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沈括学术研讨会在厦门举办
2024年12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天文学会空间天文和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厦门大学天文学系承办的第二届沈括学术研讨会在“魅力鹭岛”—厦门召开,来自国内天文高校和科研台所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天文”与“厦门”恰好映衬“星辰大海...
研究背景 天文观测中的环状结构因其优美的对称性而格外引人注目,这种对称性往往意味着其背后的物理过程相对简单直观。然而,已报道的环状结构大多出现在演化阶段较晚的恒星形成区。相比之下,在早期环境的分子云中,尤其是红外 70 μ...
研究背景介绍原恒星外流是恒星形成活动开始的关键指征,标志着原恒星已进入活跃的物质吸积阶段。红外暗云(IRDCs)因其冷却且高密度的特性,被认为是大质量恒星诞生的摇篮,特别是其中的 70 μm 暗云,被视为大质量恒星形成过程的最...
近日,厦门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等单位合作,利用南山26米和Parkes 64米射电望远镜的长期观测数据,在旋转供能脉冲星PSR J1835-1106中发现了一次罕见的反glitch事件(anti-glitch)。该成果已发表于天文学科的国际一流...
近日,厦门大学李昂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对中子星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化行为的自洽描述。该项研究成果以"Unified quark mean-field equation of state for neutron star matter: Static and dynamic properties"为题,发表于物理学一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