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最大质量的研究取得进展
An artist's rendition of a mystery compact object in 'mass gap' found by LIGO and Virgo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Image credit: LIGO / Caltech / MIT / R. Hurt, IPAC.近期,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质量介于中子星和黑洞质量间隙(mass gap)的致密天体。尽管已有许多...
2021-04-05An artist's rendition of a mystery compact object in 'mass gap' found by LIGO and Virgo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ors. Image credit: LIGO / Caltech / MIT / R. Hurt, IPAC.近期,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质量介于中子星和黑洞质量间隙(mass gap)的致密天体。尽管已有许多...
2021-04-05近日,我系建设的“厦门大学天文台”正式入选“福建省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这是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首个入选该项目的场所。我系将继续拓展优质科普资源,加强天文台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天文台的科普教育功能,争取把厦门大学天文台打造成更加完善的科普教育基地
2021-05-17厦门大学天文系本科生吴巧雅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物理学权威期刊 Physical Review D 发表题为 “Spin Mode Reconstruction in Lagrangian Space” 的文章。此项研究通过宇宙大尺度结构N体数值模拟研究了宇宙暗物质晕在拉格朗日空间的潮汐和惯性张量、潮汐扭矩、原初角动量以及角动...
2021-03-26星系是如何停止恒星形成(熄灭)的?这是现代星系物理的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目前有多种解释,比如星系外部环境导致的熄灭或者星系自身质量导致的熄灭。前者包括星系团或原星系团(protocluster)的高密度环境导致冷气体的快速耗尽或者剥离,后者包括活动星系核(A...
2021-02-22核子有效质量m*及其对密度n和温度T的依赖性m*(n,T)是研究中子星(neutron star)热演化性质(如热导率、比热和中微子反应率)的重要微观输入,对于研究新生中子星(protoneutron star)、铁核塌陷超新星爆发(core collapse supernova)、双中子星并合(binary neutron star me...
2020-12-29京广厦天体物理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广州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第十三届会议由厦门大学天文学系承办,于2020年12月10日至13日顺利举行。研讨会秉承一贯的办会宗旨,主要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机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同时,邀请专家、学者就当前天体物理研...
2020-12-17原初行星盘(Protoplanetary disk)是围绕着新形成的恒星运动的盘状结构。目前,天文学家已在十多个原行星盘中观测到了旋臂结构,但几乎所有旋臂的成因都不能确定。旋臂的成因有两个主流理论:行星(或伴星)激发带动、引力不稳定性诱发。这两种理论预测了不同的旋臂运动模式,...
2020-12-15在今年春天发表的文章 Probing Primordial Chirality with Galaxy Spins (Yu, Motloch, Pen et al. PRL, 2020) 中我们提出了宇宙旋度模式(B-mode)的构建方法,并在N体数值模拟中验证了利用宇宙的散度模式(E-mode)重构暗物质晕和星系角动量的方法。此方法称为 Spin reconst...
2020-12-08在我们自主研发的宇宙大尺度结构N体数值模拟程序CUBE(Yu et al. ApJS, 2018)的基础框架下,纽约大学博士后Derek Inman与厦门大学天文系于浩然副教授扩展了CUBE的算法,开发了基于无碰撞流体模拟中微子和宇宙大尺度结构共同演化的新型算法(Inman & Yu, ApJS, 2020)。此方法...
2020-12-08厦门大学天文系宇宙科学课题组副教授于浩然、本科生吴巧雅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等单位,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超算平台(π 2.0集群),成功完成4.4万亿粒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N体模拟Cosmo-π测试(使用512节点、20480核心),成为目前世界上完成粒子数目最多的宇宙学N体模拟...
2020-12-08